文化与品牌
铁建艺苑

时代向前 我们向上

来源:本站原创  作者:李晓娇   时间:2024-01-11 【字体:

节日的鼓点是从我内心敲响的。

时至岁末,愈发体会到何谓“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”。想做的几个推送计划躺在笔记本里,迟迟没有开始征集;想写的稿子选题在早晚通勤路上反刍数遍,仍是进度为零。单位的投稿邮箱里,新邮件到达的提示音早晚不曾停歇,我也总是在修改稿件的间隙起身接水时,才发现窗外的西二环早已夜幕垂垂,仿佛越是想抓住时间,时间就流逝得越快。

关于元旦,我们总是用各式各样的仪式感、祝福语,来表达对万象更新的期待。在这个与过往挥别、与未来相逢的时间节点,节日的欢愉不只在于物质丰盛、灯火辉煌,也在于辛劳了一年之后的放松和慰藉,更在于得到一个回溯这一年记忆坐标的机会,用每一个难忘瞬间的温度,熨平生活的褶皱。 

对我而言,没有哪一年的人生经历比2023年更丰富。春节刚过不久,我接到前往中国铁建新闻中心(中国铁道建筑报社)学习的通知,在期待与不安中开启了工作的第三个年头。正是在那里,随着自身实践的深入,越发理解人民日报社胡果老师曾说过的“编辑是个奉献的岗位,也是个成长的岗位”。与基层通讯员相比,报社的编辑工作限制了我的活动半径,却扩张了我的思维半径,虽身居一隅,但政工齐赋能、文化润心田的实践,平桥跨深水、大道联山河的壮景,都跃然于眼前。报社编辑老师们让新闻理论从文本中走向生活,打破了我对事物的“偏听偏信”,并总是在我发现稿件中“仿佛若有光”的部分后,引导我“复行数十步”,最终“豁然开朗”,获得写稿和改稿的双重经验。每次组稿、排版时,看编辑老师在版面上“种花”或“种草”,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由此,我作为实习编辑也拥有了宝贵的“正式体验”,这也是我此次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。

也正是在那里,我开始把目光从“我”转向了“我们”——打通穿山越岭隧道的我们,修筑高原盆地铁路的我们,铺就城市村庄坦途的我们,架起脱贫致富桥梁的我们,扮靓现代都市容颜的我们,披星戴月坚守岗位的我们,一笔一画记录奋斗的我们,迎难而上落子无悔的我们……千千万万个“我们”被记录、被看见、被铭记。诚然,时间总是不知疲倦地往前走着,我们无法留住那些感动时刻,但记录是与时间擦身而过时摩擦出来的炫目火花,让时间刻度变得清晰。每当新年与旧年开始分割时,在岁月更迭的节点,幸得被这些小火花照亮,我们得以看到我们的过去,看到2023年我们曾如此生活、如此努力,实现了企业与个体的彼此成就,叠成大国与小家的安宁图景。

思绪回到此刻,又是新年伊始时。新的一年总有新的期待,2023年五四青年节时,我说“铁建青年,不负时代”。如今,我要说“时代向前,我们向上”。面对已经过去的2023年和即将到来的2024年,这并非盲目乐观的心灵鸡汤,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前路漫漫亦灿灿。生活难以处处如愿,但求新的一年不做浮萍,能继续开阔眼界、丰富阅历,努力在时代与命运的罗盘上刻下印记,以千万个一粟聚成洪流,汇于沧海,散发微芒。

会者定离,一期一祈。玉泉路的树荫清凉、草桥站的暮色漫天、编辑室的咖啡香气、排版室的每张大样,此间所有,曾见证异乡人的喜悦彷徨,也终将化作照亮前方的光。

【编辑:杨璇】